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无论从科技或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如今大部分的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电动汽车等设备的核心元件,都与半导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大连高新区,一家由海归创业团队建立的半导体科技企业——芯冠科技,为国内半导体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他们采用了整合设计与制造(IDM)的商业模式,开展以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外延材料和电子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瞄准行业机会,组成创业“铁三角”
2002年,梁辉南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这期间,梁辉南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学术上小有成就。
2009年,梁辉南加入英特尔,成为大连英特尔核心部门的主力成员,这是他与大连第一次结缘。一年后,因为家庭原因,梁辉南回到美国,加入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世界领头企业核心研发和生产部门,从事硅基氮化镓外延工艺开发、调试及流程控制。在梁辉南的字典里,总有一股子不断学习、不断向上生长的精神。
“在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领域,我直接参与了全球第一代符合产业化标准的650伏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化推进工作,并负责其中最核心的基础性外延材料产品开发。”梁辉南说。
“在美国半导体行业深耕得越久,就越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与国际上存在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大,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梁辉南说,这其中有两点特别让他触动。
一是从经济层面来说,2012年,国内半导体电子元件的进口额超过石油的进口额,成为最大宗的产品进口。二是从国家信息安全层面来说,半导体电子元件是信息行业的支柱,没有半导体电子元件,就无法做成硬件,更罔谈软件,软硬件的建设涉及到国家信息安全。
“从2015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注重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主导上千亿的产业投资资金,要把国内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起来。”看到了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机会,梁辉南内心萌动着一股创业的力量。
在美国,梁辉南认识了王荣华和高珺,“王荣华是我以前在美国的同事,高珺曾在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我们在宾州认识”。三人志趣相投,都瞄准了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机会。
“我们三人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我负责材料,王荣华负责器件,高珺负责外部关系。”创业的“铁三角”组成,三人打算回国创业。
巧遇“贵人”,天使轮融资4000万
项目有了,团队也有了,地点选在哪里呢?
其实,早在2014年,梁辉南就为筹备项目而往国内跑过多次,考察了福州、厦门、济南、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2015年,我还曾入选厦门的‘双百计划’。”梁辉南说。但梁辉南团队最后选择了大连。
谈及选择大连的原因,梁辉南说,“团队中的高珺博士是大连人。当时,大连高新区领导看了我们的项目资料后,把资料交给了大连市半导体协会,邀请他们从专业角度考察一下我们项目的可行性。”
令梁辉南惊喜的是,大连市半导体协会对他们的项目非常认可,大连高新区采纳了意见,把项目留了下来,并给予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扶持。“大连高新区诚意非常足,给予我们整栋厂房(大约4000平米)5年免租,400万的无偿扶持资金,还联系了一个国企跟投1000万。”
与其他短平快行业不同,半导体行业周期长、投入大,仅凭几个人的一己之力,无法把项目做起来。但幸运的是,团队获得了大连的一家投资机构和升控股的4000万天使轮融资。
于是,2016年3月,梁辉南团队在大连高新区正式注册成立了大连芯冠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这些资金,芯冠科技建设了第一条硅基氮化镓外延产业化生产线(一期),从去年4月开始,芯冠科技的外延片(材料)开始小批量的生产。“生产出的外延产品通过国内权威机构检测,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良好,重复性高,符合产业化要求。”梁辉南说。
在器件方面,过去一年,王荣华博士带领团队在国内的科研平台上做器件基础的开发。去年底,他们顺利开发出第一代650伏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晶圆,“正在做封装测试,前期的数据反馈比美国的产品都做得好。”梁辉南表示,这些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源管理、太阳能逆变器、电动汽车、工业马达驱动等多个领域。
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从样品到产品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去年8月,芯冠科技启动建设了项目二期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中试线建设。目前,产线建设已完成90%,大部分设备都已到场,正在安装调试。
“预计今年6月底,产线建设完成,争取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能生产出符合产业化标准的产品。”梁辉南说,建成后,这条线的产值预计在4000万元/年左右。
芯冠科技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民用产品应用端方面,选择了两个细分领域来聚焦:一个是车载充电机,“今年6月底,充电机的原型就能研发出来”,另一个是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电源。同时,芯冠团队也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展开合作,开发宇航级电源模块。